English

无序竞争

是否可以遏止
2000-11-09 来源:光明日报 武常岐 我有话说

对于中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重复建设、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下等,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但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的宏观层次上,对产业的微观个体——企业的行为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触及很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众所周知,市场是由企业组成的,企业的行为及行为方式会影响市场的结构与效率,产业政策只有通过调整企业的行为才能发挥作用,而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直接影响到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中国产业组织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同类生产企业数量过多,由此导致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价格大战”已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当某一产业中的企业数量过多(进入过多)时,市场竞争这只“无形的手”和过低的利润率会迫使部分企业退出,从而使该产业的整体利润率恢复到社会平均水平。“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既保证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和企业的活力,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空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市场化程度已经有了很大提高,那么在中国是否存在着一个有效率的企业进入、退出机制,中国产业政策对现存机制又有哪些影响呢?杨蕙馨博士的《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一书很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产业组织研究的专著。作者循着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轨迹,详细介绍了自马歇尔以来经济学家们对市场结构和企业进入退出研究的有关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旨在分析中国企业数量、企业进入和退出数量、集中度、企业规模与效率之间相互关系的计量模型,并对模型的前提假设和适用条件作了详细说明,为实证检验作好了铺垫。

实证检验部分是该书的重点。作者选取汽车制造业和耐用消费品制造业作为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典型案例,研究中国企业的进入退出问题,填补了当前中国这一领域实证研究的空白。

最后,作者对中国企业的进入、退出机制和原因作了阐释。中国特有的一个情况是,在1978年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企业的进入都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决定的,不存在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的问题,而企业不论绩效如何都能够生存下去,也不存在退出的问题。从1979年起,市场机制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增强,长期人为压抑的市场需求逐步释放出来,市场供给表现为明显的短缺。同时税制改革和中央政府的权力下放也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地方政府争项目、上企业的积极性,各地的新建企业以惊人的速度膨胀,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重复建设、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过度竞争等问题。由于体制上的原因,过低的利润率并未导致企业的退出,因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无从谈起,“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也就无从发挥作用。作者分析了在现行体制层次上,阻碍企业退出的种种力量。尤其是在目前西部大开发中如何避免上述问题,政府的产业政策如何在提高西部大开发中产业发展水平与竞争力上发挥积极作用,是值得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经济理论工作者关注探讨的重大课题。(武常岐: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

杨蕙馨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